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1-04-06 15:13 点击次数:5914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犹如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充满希望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百业待兴,重新奋起,就在党要进行这一伟大转折任务时,却遭遇一个突出困难:经过十年内乱,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79年七八月间,邓小平到山东、上海、天津视察,走一路讲一路,反复指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已经确立了,现在的问题是组织路线问题,是干部问题,特别是选拔接班人问题,必须选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11月,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又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
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问题的迫切性:1978年,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8%,初中和初中以下的占49.5%。1980年,国家机关30多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是63岁,其中55岁以下的仅占9%,66岁以上的占40%。
“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严肃指出:“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
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在反复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概括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列了“党的干部”一章,明确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由此,“四化”方针成为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基本方针,用以指导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建设。
号令即出,动若风发。大力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与实行老干部离退休制度同步展开,干部业务和文化教育工作全面铺开。
改革的进程镌刻下难忘的印记。1983年6月,中央作出建设“第三梯队”的战略决策;同年8月,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同年10月,中央组织部印发新时期第一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
至1985年年底,全国已有46.9万名中青年干部走上县以上领导岗位。1983年到1990年间,有600万名左右干部脱产或在职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学习。1990年,全国形成了以党校、干部院校为主要基地的干部培训网络,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上升到32%,初中和初中以下的降到20.4%。
“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伟人的声音振聋发聩。在改革开放起步的关键时刻,党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回答了“选用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用人”这个根本问题,为培养造就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