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分站:贵池区 | 东至县 | 石台县 | 青阳县
无障碍浏览 | 登录 | 注册
首页|
东至县:让非遗人才有名有为有舞台
信息来源:东至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1-04-25 14:01 点击次数:208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更是浓郁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池州市东至县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通过深挖掘、重培育、优环境等措施,让非遗人才有名有为有舞台,使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彩,续写文化自信。

深挖掘,让非遗人才“有名”。一是凝聚合力。将非遗文化传承纳入全县人才工作重要任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4个普查小组,历时近两年,重点调查1970人次,出动车辆200余次,开展非遗文化普查行动。二是摸清底数。按“不漏村居、不漏种类、不漏项目”要求,对全县民族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进行深入排摸,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东至花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至文南词、福主庙会、鸡公调等5项入选省级非物质分化遗产名录;官港民歌、南溪古寨、平安草龙灯等9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建立信息库。登记造册非遗项目40项,其中民间舞蹈12项、戏曲4项、民间信仰5项、民间手工技艺6项、民间音乐5项、民间文学3项、民间美术3项、民间曲艺1项。同时,精准采集王建康、方桂芳、胡安顺等33位非遗传承人信息,建立非遗人才动态管理库,将人才“聚”起来。

重培育,让非遗人才“有为”。一是点上发力,名师带徒传技艺。持续推进非遗综合展厅建设,为非遗保护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平台。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采取“传帮带”方式,精准培养,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中青”人才梯队。二是线上延伸,青蓝相续保传承。自2015年,“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实施以来,已连续开展4期,培育学徒21人。三是面上拓展,专业培育促提升。依托传统文化传习基地,举办非遗传承人相关培训班10余场次,培训人数近百人次。每年邀请池州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专家来东至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设非遗文化特长班、编写戏曲教本等乡土教材,推动非遗传承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优环境,让非遗人才“有舞台”。一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着力营造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创新创造,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新格局。“泥塑”作品《瓜果飘香》以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脱贫攻坚的生活实践,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评选为“最佳人气奖”。二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将优秀专家学者“请进来”,通过举办文化沙龙、文化研讨等活动,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本县非遗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让优秀非遗文化“走出去”,今年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非遗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村子、进校园等“五进”活动30余场,让非遗传承人尽展技艺与魅力。三是坚持政策支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深度贯彻落实《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实施办法》《池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化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此外,着力完善非遗人才教育、住房、医疗等多方面保障机制,健全非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厚植非遗人才发展沃土。(撰稿人:唐珍;审核人:章敏耐)


订阅共产党员微信 订阅安徽先锋微讯公众号 订阅池州先锋微信